Search

行銷企劃之海海人生實戰課程,內容分享Part 2

延續前一則在課堂上分享的內容...

  • Share this:

行銷企劃之海海人生實戰課程,內容分享Part 2

延續前一則在課堂上分享的內容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odanorika/posts/2577324665705308

大學部的同學們理解設定目的、目標、成本、效益的重要性之後,針對分組報告都有提到的「目標受眾 Target Audience」給了一些過去我們分析族群時的作法。設定目標受眾之後,其接著而來的是溝通方法,也就是所謂的行銷訴求。如果設定的方式不貼近族群,當然溝通效益會變差,甚至沒用,因此得明確定義出「目標受眾」的輪廓為優先。

我問同學:「你們認為18歲到25歲的女性消費者,是同樣的消費族群嗎?在回答之前,我先告訴你們,於企業之中提企劃案,常會看到有行銷人員設定年輕族群,採取涵蓋式的歸納法,而結果卻往往不如人意,你們知道原因在哪嗎?」

同學面面相覷,似乎不知道該怎麼回答,我點了一位學生問:「18歲的你在做什麼?」該位同學說:「準備要大學吧?」我又問:「所以你的心思都在?」學生回:「課業上。」接著再問:「18歲有打工過吧?賺的錢多嘛?」學生回:「當然不多!」然後:「因此你賺的錢都用在哪裡?」學生回我:「學費、宿舍費、生活費、交通費、一些跟朋友去吃飯的費用。」我又問她:「你會有多的錢,去買保養品、化妝品、衣服嗎?」同學回答:「很難。」

我改問另外一位大四的學生,問他:「大四的你,現在最在乎的是什麼?」大四同學回我:「找工作。」我接著再問:「對你現在而言,最迫切的是什麼?」同學回我:「不知道未來能做什麼,很擔心。」我回過頭來問前一位學生:「妳現在大一對嗎?」同學點點頭,我說:「妳現在最在乎的是?」大一同學說:「多認識不同的同學,然後放鬆一下,好不容易有機會喘口氣。」

兩位在同一所學校的學生,年紀相差三歲左右,其生活模式已經有著相對性的不同。因此我跟他們強調:「18歲跟22歲的想法會有差,面對的生活環境與條件也不同,同樣22歲跟25歲的人,一樣會有差異,所以別輕易、簡易的去歸納目標受眾,因為不同年紀的人,面對的問題不同,之於感受還有生活模式,都有一定程度的差異,尤其在校與非在校生的差異之大,往往不能用同一套標準去看待。」

許多擔任行銷企劃工作的人,在撰寫行銷企劃案時,通常會先把目標受眾立出來,可是當我問到為何選擇這群人,其涵蓋範圍之大的理由是什麼?通常我獲得的答案會是:「直覺是這群人會想要購買,而他們跟我們商品的連結性較高。」我最常用問題反問同事的話:「你現在三十歲,懂我們四十歲或是五十歲,甚至六十歲的人在想什麼嗎?你知道我們現在最想要什麼?你覺得自己跟現在四十歲的我,溝通順暢,很多想法要說服我容易嗎?」同事搖搖頭。

行銷不是一廂情願,更不是在電腦上的文字敲打與推演,而是應該走入生活,真實去了解不同的人,有其不同的思想、觀點、看法等。特別是當我們想跟這群人溝通時,不了解他們的現實狀態,又怎麼能說出吸引對方的內容呢?除非一開始就打算用賭博的心態來面對,那我們的問題就會回到:「這場賭博你認為有多少機率能贏?贏到什麼程度?輸與平的機率又是多少?要是無法承擔輸掉的風險,你認為要付出多少代價去贏?然後這一切要成要贏的概率又是多少?」

畢竟,行銷是一門科學,不是神學,沒辦法靠著直覺、感覺去做,特別是我們面對真實活在世界上的人,這些人的生活不該被忽略,他們的消費模式其影響的要件,全來自於日常的各種生活條件所形塑而成,少有特例,有其共通性,可是跨越年齡、跨越性別、跨越居住地,很多條件會加上更多難以預料的變數,因此設定目標受眾,不是用來自爽或交報告,而是要能精準的明確描述出某個年齡層的共同、相似、特異輪廓。

觀察台下的同學看似理解之後,我又繼續問個有趣的問題,問:「請問要跟六十歲的人溝通,你的行銷訴求語言會怎麼用?因為有同學企劃的商品是健康食品、保健食品,而這群六十歲的人,你想從哪裡去跟他們溝通?採取何種溝通語言?」同學回我:「我會透過網路廣告、社群去強調產品功效、效力,讓他們知道產品能怎麼幫助他們,還有做到產品差異化的說明,以及針對痛點去強化,加深他們的記憶力。」

聽了後我微笑看著他們,問其中一位同學:「你有年紀六十歲左右的爺爺嗎?」他回:「有。」我問他:「你爺爺平常都在做什麼?」他說:「在家中看電視還有偶爾去公園。」我問:「你爺爺會用智慧型手機嗎?如果會,他用手機做什麼?」同學說:「打電話跟看Line,其他的都不會用。」

「六十歲的人於1960年代出生,面對2020年的現在,回推到他成長的黃金年代是1980年,那時候他所身處的環境沒有電腦,還是個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,他讀的書不用太多,多數是國、高中畢業,他們一年接觸的資訊,可能比你一天接觸的還少,他們所在意的是六十歲了,還是跟世界格格不入,許多數位領域的東西,聽得到但聽不懂,臉書知道能幹嘛,最多就是交朋友還有美國的強勢股,可是圍繞在他身邊更多的是什麼?是朋友親人陸續過世、是含飴弄孫並且等待另一個孫子誕生、是家庭可能破裂變孤獨老人、是活了一輩子都不知道還能做啥、是接下來等著要入土心有不甘與不安,是一個認為自己即將走到終點,可卻身邊可能沒人在一旁等,而他們在當時最有效的溝通媒介是廣播,人生佔了大部分的是電視,報紙是給他們一種安心跟安全的象徵。」

我們常講做行銷的人要能夠換位思考,強調換位思考其實就是從對方所處的環境,生長的過程,還有構築生活的各種條件、要件,都會變成影響他們決策的重要因素,無法洞察這些基本面的現象,溝通成本會大幅提高,效率肯定會較差。

同學聽了之後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,我跟他們分享:「四十一歲的我,跟七十五歲的老媽都有溝通上的鴻溝,你們會不會有?」同學們坐在台下點點頭。我再次強調:「因此,我們不去理解造成鴻溝的成因,更沒想過怎麼跨越鴻溝,你又怎麼能夠去跟一群與你毫不相干的人溝通?尤其你還要對方掏錢出來買單?你的行銷企劃案所根據的設定,可能與現實天差地遠,有很高的機率會失敗,這又怎麼會是一間企業在投資一個案子時,不去多做評估跟謹慎的審視呢?想要說服別人之前,先想看看自己有沒有被說服,說服自己的方法,最快的方式就是去向那些你想溝通的人,先做小規模驗證,採取最小可行性的行動,向他們尋求驗證想法的可能性,反覆多次驗證過後,有足夠的資料與證據證實你的想法,這族群的輪廓才得以被明確則定義出來。」

同學聽了後,面有難色,因為驗證想法的過程是艱難、是痛苦、是麻煩,可是行銷企劃不是作文比賽,更不是展現個人辭藻華麗的舞台,而是要能為企業所想販售的商品,帶入實質收益的現實工具、規範、指引。

「裝睡的人叫不醒。叫人的方法錯了,對方當然選擇繼續睡。」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從職場看見生活大小事,學行銷獲得專業技巧事,談談生活聊聊人生為自己?
View all posts